大家可知道,其實導熱油就是一系列物理性質,如粘度、蒸氣壓、沸程、初餾點、流點和油的性能有關。而粘度和傳熱效果直接有關,油的粘度小,油才能流動快,傳熱效率才能高。一個液體化合物在一定大氣下有一定沸點。
通常導熱油是個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并不相同,油組分中較低沸點與較高沸點之間的范圍稱為沸程。沸程越高,油的較高使用溫度也越高。
油是否容易起火,可從油的蒸氣壓大小、閃點、燃點及自燃點高低作出判斷。如果油容易揮發成氣體,則容易起火。閃點、燃點及自燃點和油的揮發性也有關系。油的氣化數量可用油的蒸氣壓來表示。溫度升高,油的氣化量增加,蒸氣壓隨之上升。組成一定的油,在一定溫度下蒸氣壓是恒定的。
閃點是指油的蒸氣和空氣的混合物臨近火焰時發出短暫閃火的較低油溫。某種油的油溫升至某一溫度,引火后產生不再熄滅的火焰產生這種現象的較低油溫稱為燃點。油溫升至某一溫度與空氣接觸不需要引火就能自燃,發生自燃的較低油溫稱自燃點,如果油的蒸氣壓小,閃點、燃點、自燃點高,那么這種油就不易引起火災。
通常油的使用溫度在閃點之上,這就要求油不能和明火或火花直接接觸,但油的使用溫度必須低于自燃點。油的安全性及使用溫度和油的初餾點也有一定的關系。一定條件下冷凝管末端流出帶頭者滴餾出物的瞬間蒸餾溫度稱為初餾點,這和油中低沸點餾份有關。
無論從安全性還是使用溫度考慮,都希望初餾點高。所謂流點是指油能夠流動的較低油溫。流點低的油即使在北方的嚴寒天氣也能保持流動狀態,否則會給油爐的啟動帶來困難。
油的物性和分子結構有什么關系呢?
許多油的物性和分子間的引力有直接關系,如果分子間的引力小,液體容易汽化,蒸氣壓必然大,沸點和初餾點也低,相反油粘度由于引力變小,沸點和初餾點也低,相反油粘度由于引力變小,沸點也隨引力變小而降低。
分子間引力從何而來?為何有大小差異?歸根結底這種引力是靜電引力,一分子的正端和另一分子負端之間有引力,正負端帶電量越大,引力越強。
分子間的引力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1)離子間的引力。(2)偶好的—偶好的引力。(3)氫鍵。(4)范德華力
在烷烴中每增加一個碳沸點大致一升20~30℃。因此在同一類的烴類導熱油中,隨著分子量的增大,分子間引力變大,結果油的蒸氣壓變小、閃點及沸點升高,這對導熱油性能是有利的。但油的粘度和流點隨著分子引力增加而變大,這對導熱油的性能來說是不利的。因此我們不能選擇一種基礎油既是蒸氣壓小,沸點、閃點高,而同時又是粘度及流點低,我們選基礎油時只有在這些物性中進行平衡。
導熱油品種很多,根據不同品種,沸點也是不一樣的
如這兩個導熱油:
1:聯苯-聯苯醚混合物(可氣相、液相使用) 2:氫化三聯苯(高溫液相導熱油) 3:中溫聯苯 4:低溫聯苯(可氣相、液相使用) 5:320導熱油(高溫液相導熱油)
聯苯-聯苯醚混合物(LD-400),選用日本進口聯苯及國產優質聯苯醚為原料,嚴格配比混合,再經精制而成。聯苯-聯苯醚混合物是以聯苯和聯苯醚混合配制的低共熔混合物,質量比為26.5:73.5。本產品無腐蝕性,熱穩定性好,在適用范圍12-400℃間能長期使用,安全性能好,高溫時飽和蒸汽壓力低,既可用于氣相加熱、又可用于液相加熱。與美國Thermino1-vp-1、Dowtherm-A、日本Therm-S-300及西德Diphy1的同類產品并可混合使用。
氫化三聯苯(LD-340)是由不同比例的鄰、間、對三聯苯混合物部分氫化而得(飽和度為40%)。平均分子量:252,外觀:微黃色透明油狀液體,凝固點低-30℃,高溫下滲透性小,345℃條件下可液相操作,是目前較優質的液相高溫導熱油。是美國Therminol-66,Dowtherm-RP,法國Gilotherm-TH,日本Therm-s-900導熱油的同類產品并可混合使用。
中溫聯苯導熱油(LD-244)沸點為244度,進口產品。
低溫聯苯導熱油(LD-181)沸點為181度,進口產品。
按中石化標準:導熱油分為以下幾種:
QB\QC導熱油:QB使用溫度較高300℃、QC使用溫度較高320℃.其組成為精制礦物油加入抗氧、抗垢等添加劑調制而成。
THERMINOL66使用較佳溫度-7~345℃,其組成為氫化三聯苯。
THERMINOL55使用較佳溫度-25~300℃,其組成為合成烴混合物經精制而成。
THERMINOL59使用較佳溫度-46~316℃,其組成有合成烷基環烴制成。
THERMINOL VP-1使用較佳溫度12~400℃,其組成為聯苯—聯苯醚共沸混合物。
THERMINOL LT使用較佳溫度-75~315℃,其組成由合成烷基環烴制成。
對于一種或幾種物質的混合物能否做導熱油,要符合國家行業有關標準,并經技術監督局備案。